孟夏时节 ,万物并秀,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游园会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悄然拉开帷幕 。30余家公园与科普基地联袂登场,推出“昆虫旅馆”生态探秘 、园林科技成果展等百余项活动。游客们漫步亭台楼阁间 ,既可以亲手 *** 月季花束传递天坛祝福,也能在专家讲堂中了解青头潜鸭繁育技术、如何用中华甲虫蒲螨“以虫治虫 ”,线上直播更让数万名网友实时见证古树健康监测、智慧园林灌溉等“黑科技”的应用落地。
讲座 、展板、宣传册……传统科普活动常常因为单向输出,缺乏互动和反馈机制 。此次游园会通过“场景化”的设计 ,将科学知识嵌入公园的山水亭台与市集互动中。这种“寓教于游”的模式,打破了知识传播的界限,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公众日常 ,真正实现了可触可感。
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然成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趋势。一方面,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,科普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 ,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 。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强大传播力,科普工作也拓展了新的渠道和形式,并以图文、视频、直播等多种形式推送科普内容。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 ,实现精准科普,还能通过互动功能增强公众的参与感。
另一方面,科普不再是单打独斗 ,而是要与科技 、文化、教育等多元领域紧密结合,通过科技赋能文化传承,文化滋养科学传播,构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创新范式 。例如 ,以文学作品传播科学知识,将复杂的物理概念融入情节,引发读者对宇宙科学的思考;还有科普诗歌、散文等 ,用优美文字表达科学之美;通过舞台表演传递科学知识,如科普话剧 、科普脱口秀等,用生动表演和幽默语言讲解科学知识 ,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接受科普教育。
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明确提出,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,建立 *** 引导、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,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、广覆盖。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的免费开放模式 、神农架国家公园通过生态游步道实时数据展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,都是这一政策的落地实践 。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也提出,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、社会性和经常性 ,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,采取多种方式。在政策的背后,是科普从单向知识灌输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 ,科学知识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,而是可参与的生活场景。
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通过 *** 平台实时直播科普游园会 ,呈现主会场市集、科技成果展览及专家公益讲堂等环节,让网友也能“云”互动 。当科普真正融入生活,其价值将超越知识普及本身 ,它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切口,更是“人民城市 ”理念的生动注脚。
本文来自作者[gzkkk]投稿,不代表本色号 - 陪你看世界、发现更多靠谱知识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anxiangbaike.cn/post/117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本色号 - 陪你看世界、发现更多靠谱知识的签约作者“gzkkk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【新闻随笔】寻找科普与生活“零距离”触点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本色号 - 陪你看世界、发现更多靠谱知识]内容主要涵盖:本色号,生活百科,小常识,经验大全网
本文概览: 孟夏时节,万物并秀,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游园会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悄然拉开帷幕。30余家公园与科...